最近,一些公司相继发布业绩预告,引起了股友们对于公司业绩的讨论,无论发布业绩预告与否,都会有人对公司的业绩进行判断并发表看法:不及预期,符合预期或者超预期。什么是预期?预期是多少?是拍脑袋随便想个数字?是同业其他公司的业绩预期?还是券商研报中的预计业绩?都不是。甚至有些股友根据公司业绩报告发布前的一段时间内股价表现来判断公司业绩是否符合预期,这就更加荒唐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预期?预期,即预先的期望,是一种对未来情况的估计。在我看来,对公司业绩的预期,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的预期,就是根据当下和未来宏观环境、市场条件、行业状况和公司自身情况的综合考虑,对公司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的判断。不能说发布业绩预告(净利润增速超过50%)就是超预期,没有发布业绩预告就是不及预期;也不能说业绩高于同行业某公司就是超预期,低于某公司就是不及预期;更不能受到自己是否持股或者是否想要持股的影响。不同的公司,其经营范围、用户画像等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外部条件下,其业绩也会千差万别,因此其他公司的业绩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标准;同一家公司,不同外部条件、行业周期的不同阶段或者其他情况下的业绩也会不同,因此也不能盲目以上一年的业绩作为未来业绩的基准。
判断一家预期业绩,需要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都要非常了解,越熟悉判断的越准确,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突发的变化对业绩带来的影响。
下面说说什么是主观的预期。这里的“主观”不是相对于上面“客观”而说的,而是基于投资者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很多人都知道公司价值等于未来净现金流折现之和,对每年净现金流的判断,或者对业绩的判断即“主观的预期”。一旦实际业绩“不及预期”或“超预期”,就要相应的调整公司的价值。股吧里有人发帖说:“预测公司业绩是~~~,我觉得业绩达到~~~就可以。”这里面前者就是客观的预期,后者就可以理解为主观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业绩无论好坏,实际影响的都是长期价值,对于短期价格影响有限。业绩报告发布前的涨跌不能作为公司业绩好坏的依据;同样,公司业绩好坏也不能判断之后几天股票价格的涨跌。有人说因为业绩不好,主力提前知道所以股价下跌,但是换一个角度考虑,有没有可能业绩很好,主力故意压盘,让散户以为业绩不好进而出逃?另外,在业绩报告发布以后,股价的走势也是不确定的,只不过涨跌之后各有一套说辞,比如业绩超预期,第二天涨了就被称作利好,第二天跌了就被称作利好出尽,反之亦然。因此,无论是“不及预期”还是“超预期”,在短期看来对股价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它只会影响长期投资者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进而调整股票的目标价格。
说一句题外话,经常有人在文章后面评论“短期内股价究竟会涨还是会跌?”先不说有没有能够预测短期股价涨跌的人,就算真的有这种“股神”存在,他也不会混迹在散户的论坛里。
好了,今天就写这么多了,老规矩,多评论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