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孙中山最信任的女画家

1925年3月11日凌晨一点,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先生自知已时日不多了。

1926年12月,何香凝在汉口庆祝北伐胜利大会上演讲

人生最后的尽头,先生郑重地请来了一位挚友,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到“吾死后望善视之”。这份嘱托,即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能够委以重任。这位被孙先生和孙夫人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宋庆龄、何香凝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

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

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

何香凝就是这样的女子。在民国激荡的年代里,一片荆棘缠身,但她从不屈服,用自己的力量改写人生命运甚至民族发展的轨迹,在女权运动中一路先行,诠释了一个女人内外兼修的最好样子。

1949年,何香凝在北京与参加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女代表合影

她的一生既能在柴米油盐中寻得美满婚姻,也能在事业上奋不顾身,并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被历史大写的女子,是一代女侠,也是上个世纪永不落幕的传奇。

年少果敢非凡,不被世俗束缚

每个时代都有千千万万的人,而这千千万万的人中,有人流于平庸,也有人在主流和别人的期待之外,找到了最精彩的自我。何香凝的非凡,从她小时候起,就可见一斑。

1878年出生于豪门大家的何香凝,父母对于她的期待是,成为游走于“上流社会”优雅又精致的名媛淑女。当时的大家千金,各各都缠着小脚,那个时代,小脚才是千金小姐优雅美丽的代表。于是,在香凝7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给她缠脚。一圈一圈的捆绑,压抑住脚的自然生长,无疑是痛苦的。除了身体上的痛苦,香凝更为痛苦的是,她不自由了。

她无法像以前那样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地玩耍,再也不能到田野里捉虫子,爬山遍野地奔跑了……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香凝就用剪刀把裹脚布剪断,将那束得紧紧的、长长密密的裹脚布剪成飞花蝴蝶。但没过多久,就被母亲发现了,并把剪刀给搜走了。没了剪刀,香凝就拿出了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钱,再买了一把,并藏起来,到晚上的时候,继续把裹脚布剪断。

何香凝面对困境顽强不屈的精神,在那时,初见端倪。多次下来,父母也拿“执拗”的香凝没有办法,只得由她去,很多年以后,当她回忆起这一段童年时光,是“到处飞奔,上山爬树,非常快活”的。

年轻时的何香凝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这样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年少的何香凝早早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在混乱的时代里,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和果敢,逆流而上。

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

年少时展示出的非凡让香凝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17岁时,父亲就让她担任自己的经济助手,承担起管理家庭财务的工作。

然而另一方面,父母也在为香凝的婚事忧心忡忡。在以小脚为美的年代,一双精致的小脚就是通往一段好婚姻的敲门砖。而何香凝的一双大脚早已传遍大街小巷,人们甚至称她为“大脚婆”。这对当时的大家闺秀来说,无疑是一种“污点”。

纵然家庭甚好,一双天足,也只能让媒人和豪门公子们望而却步。恰逢此时刚从旧金山回国的廖家公子,正好要找一位不受传统礼教束缚的非缠足女子。接受过新思想的廖仲恺,将众多名媛淑女拒之门外,只因她们都是缠过足的。若是娶了小脚女子,则意味着自己对传统封建礼教妥协。

廖仲恺

当时上层社会的千金小姐,几乎个个都是缠足过的小脚女子,拥有未曾被人为压制生长的自然之脚,也大概只有何香凝一人。于是,19岁的何香凝和20岁的廖仲恺一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何香凝全家合影

一个是温润醇厚的进步青年,一个是独立英气的灵动才女,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渐渐被对方吸引,并产生了情深一生的爱情。何香凝爱读书,廖仲恺就设法搜罗各式各样她喜欢的书籍,也帮她开疑解惑。他们共同研习诗词,讨论时事,甚至是一起找到了共同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一段真正好的婚姻,大概就是如何廖二人般,造就了更好的对方,彼此惺惺相惜,共同勉励前行。

何香凝一家合影

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进小屋,夫妻二人就一边赏月,一边吟诗作赋,颇有当初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情趣意味。月色清澈透亮,身边有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爱人,何香凝触景生情,提笔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他们的小屋因而取名“双清楼”,两人的诗画集也取名《双清诗画》,以此来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

以廖仲恺、何香凝为图案作成的纪念邮票

有人评价他们的婚姻,是“天下无巧不成书”的天足缘,何香凝的一双大脚让她收获了知己爱人和美满的婚姻。

其实,真正意义上,让何香凝遇到廖仲恺的不仅仅是那一双未经缠足的大脚,更是她超脱一般女子的思想格局。

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出类拔萃者,必有良人相识。

人生最苦的时候,也是最坚强的时候

19世纪末,清政府走向腐朽、衰败,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此时的廖仲恺也在一心寻求革命之法,力图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祖国。他想到日本去留学,一来那有众多革命者聚集,二来也能从这个成功变法的民族探寻救国真理。为了凑齐廖仲恺日本留学的资费,何香凝变卖掉自己大部分的珠宝、首饰等嫁妆。

她非常支持丈夫,甚至追随着丈夫走上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革命之路。因为,这不仅仅是廖仲恺的理想,更是她一生的追求抱负。

1903年夏天何香凝和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一路追随着他的革命救国事业,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05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左四为宋庆龄、左五为孙中山(怀中者为廖承志)、右三为何香凝、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同盟会联络通讯、商讨革命之事都是在何廖夫妻在东京的寓所里进行的。为了工作的保密,他们在日本请的帮佣因为工作的保密性也不得不辞去。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九小姐,不得不亲自洗手做羹汤,为这群革命人士做起后勤工作。他们的房子,成为了同盟会日常工作的聚集地。这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人,包括宝贝女儿,时时刻刻都处在于巨大的危险当中。但为了落后、愚昧、封建脱离这片土地,为了祖国能如雄狮般觉醒,再苦再难、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生活,何香凝都“甘心忍受,乐之不倦”。

1905年,廖仲恺、何香凝(前排坐者)在日本东京与同盟会员合影

留学日本期间,孙中山先生建议她学习画画,以画作来解放被封建文化桎梏已久的国人的思想。为了国人的需要,为了心中的理想志向,1909年4月10日,何香凝考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专攻绘画。此时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期间,她除跟美术老师端管子川学习绘山水、花卉外,还每星期两次到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家里学绘狮、虎等动物及日本画。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

▲ 傅抱石 (左一) 潘天寿(左二)观何香凝(右一)作画照片

从1920年代初开始,她向高剑父、陈树人、姚栗若等人学习岭南派画法,一心沉浸在水墨画里,其作品开始渐渐显出中国画“苍劲有力”的气魄。

何香凝《枫》,设色纸本,129×65cm,1929年

1922年,留守广州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扣押囚禁了廖仲恺。何香凝四处奔走,向人打探丈夫的下落。几经周折,她终于在石井兵工厂见到了被囚禁中的廖仲恺。廖仲恺衣着凌乱,手、腰和脚都被铁链捆住在了一张铁床上。一道道被铁链磨出的伤痕,还有被汗污浸透的衣衫。看到丈夫这个样子,何香凝心如刀割,曾经一向坚强的女子,也忍不住悲痛的情愫。

回来之后,她到处向人求助,想营救出自己的丈夫。但能求的人都求了,却只有冷冰冰的“没办法”。一个月的奔波,何香凝心力交猝,甚至患上痢疾,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丈夫尚在狱中饱受折磨,加之身体上的疼痛,此时的她,几近崩溃。当得知陈炯明要杀害廖仲恺的时候,她再顾不上自己的身体,立马从病床上起来,再打探消息和想办法。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与友人在日本东京田中昂寓所举行“帝政取消一笑会”时合影,前排右三为何香凝

在何香凝第三次看望廖仲恺的时候,廖仲恺将一张纸条递给香凝。纸条上是一封关于生死的诀别信,廖仲恺在上面对香凝写道:“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这是何香凝一生中最苦的时候,也是她一生中最坚强的时候。几经辗转打听,何香凝终于得到了8月陈炯明要在白云山主持会议的消息。

何香凝《月下小景》,设色纸本,80×38cm,1920年代

1922年8月18日,大雨滂沱中,何香凝一身湿衣,冲进陈炯明的会场。陈炯明心中一惊,立马为何香凝倒上一杯白兰地,香凝拿起来一饮而尽。陈炯明又叫来人带香凝去换衣服,何香凝看穿了他的虚情假意,瞪着眼睛对他吼道:“衣湿有什么要紧,我今天来,做好了血湿的准备!”面对在场冷肃的军官们,何香凝毫不畏惧,厉声道来陈炯明扣押廖仲恺的无理无据和不仁不义。

我今天上山就没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随便你们让他活让他死,但我一定要你们给我一个答复:究竟是放,还是杀!要杀,就随你们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我今天上山就没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随便你们让他活让他死,但我一定要你们给我一个答复:究竟是放,还是杀!要杀,就随你们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何香凝的气场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陈炯明担心把事情闹大,只好放人。后来,当何香凝回忆起这件事,她说,这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19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

何香凝《菊》,设色绢本,99×31cm,1913年(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在日本期间得到宫崎寅藏等日

何香凝《绿梅》,设色纸本,57×36cm,1943年

画画和文字一样,都是抒发情绪的艺术。何香凝在画画中,寄托的是一颗高尚神圣的爱国之心。她最喜爱画狮子和老虎,“以示各族人民应如睡狮之觉醒,如猛虎之雄伟。”她也为女儿取名为梦醒,寓意祖国如雄狮觉醒。

何香凝画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却不打算抵抗。正旅居于德国的何香凝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赶回国内,呼吁国人启动自救的行动,甚至,还将自己多年的画作和珍藏的书画拿来义卖,组织了“救济国难书画展”。

何香凝 廖承志 徐悲鸿《倚松读书图》,设色纸本,131.5×64cm,1951年

何香凝《梅·石·牡丹》,设色纸本,146×45cm,1940年代

当炮火声在国内响起的时候,何香凝便和宋庆龄一起冒着危险赶到前线,携手创立了妇女抗战后援会。此时的何香凝为了支援抗日战争花掉了大半的积蓄,加之又要照顾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何香凝《高松立海隅》,设色纸本,135×140cm,1960年

在她最难的时候,蒋介石派人送来100万元。傲骨如香凝,又怎会接受,她将钱退回,并附上一句诗:

闲来写画谋生活,

不用人间造孽钱。

闲来写画谋生活,

不用人间造孽钱。

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

1939年,何香凝与宋庆龄在香港

1947年 香港,何香凝和从事抗日活动的文艺界人士在浅水湾

1948年5月,何香凝与在港的民主人士合影 右起: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锴、沈钧儒、何香

晚年的香凝老人是一位在美术界享崇高声誉和地位的绘画大师。

1949年9月21日,何香凝代表民革在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

1949年,何香凝在北京与参加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女代表合影

董必武曾在何香凝画的一幅“山水图”上题诗曰“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形神皆毕肖,山水若留真”,称赞其绘山水画的高超技艺,及画作的惟妙惟肖。陈毅也称颂何的画“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邓颖超称赞何香凝:她“不仅是一位女革命家,而且是一位画家,有高超的艺术才能”。

1960年8月,她以82岁的高龄当选为中国美术协会主席,正是全国美术界对其学术成就与地位的肯定。

晚年何香凝

何香凝与儿子廖承志共同作画

1970年5月,何香凝因一次跌倒,又得了肺炎,进入医院治疗。周恩来给予了她无比深切的关怀,亲自去医院看望她。医院也尽全力给她治疗,何香凝转危为安。她精神好的时候,就坐在床上,将画纸夹在画板上画梅。

1972年9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画家何香凝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

廖仲恺何香凝墓

何香凝作品欣赏

1914年《马》

1914年《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